目前分類:未分類文章 (465)
- Mar 28 Sun 2010 12:59
【電影贈票】未來警察
- Mar 28 Sun 2010 12:57
看景行廳男孩秀Visa金融卡!
- Mar 28 Sun 2010 00:40
散戶看四大重要財務指標
- Mar 28 Sun 2010 00:34
成功投資者須具備的人格特質
- Mar 28 Sun 2010 00:31
巴菲特在股市上投資法則
- Mar 28 Sun 2010 00:26
師法巴菲特「事業投資」 拯救自己的經濟
面對全球金融大海嘯,各國財金機構頻頻祭出紓困計畫,但重振市場信心的效果有限,恐慌的情緒依然肆虐。但在眾人驚懼時、卻認為反而可以貪心的巴菲特,在過去一個月中,已動支了超過200億美元的現金,為高盛、奇異等本質堪稱良好的企業挹注資本。巴菲特指出,如果大家認為「現金為王」,卻只是坐擁現金、而不採取任何行動,那就根本背離了王道。在某些時點,現金的確可買到較多的東西,像現在可買到的就更多了,所以決定將手上的現金善加運用。
而面對金融海嘯手足無措的大眾,對於投資大師巴菲特近期大手筆購入企業股權的舉動,是繼續抱著不可思議的態度下去?還是應該產生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期許?也許在此全球危機的關頭,正是我們人生轉機的開端!因此此次風暴,突顯了「金融操作」的心態,難以經得起時間的考驗,但巴菲特卻因為具備「事業投資」的基本觀念,成為一片混亂中、安定人心的一股力量。你的下一步,將從了解正確投資原則中改變~
▓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
一般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,不外圍繞在台股大盤會不會跌破五仟點大關?現在是不是谷底?現在是進場好時機嗎?面對這麼多疑問,卻沒人能正確預測未來情勢發展,若真能那麼神,那不如改行當算命仙還比較好賺。人算不如天算,要和不可預測的風險搏心機,往往失算是如影隨形的。
讓我們回歸到原始點,人的本性是我們最大的敵人,一心想利用波段操作大賺一票,反而常被市場所吞噬。正如巴菲特所說:『在別人恐懼時,可以貪婪;但在別人貪婪時,反而應該恐懼。(Be greedy when others ard fearful, Be fearful when others are greedy.) 』,就是由於一般人的從眾心理,不願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,也因此與正確的投資觀念、及與時俱進的財富,失之交臂。
▓認清自我的影響範圍,追求價值的創造
所謂事業投資、與金融操作的不同之處,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巴菲特對投資的基本原則:
1.將股票當成事(企)業來看待(事業投資的精神)
2.運用市場起伏來創造優勢(不在意市場是否已為谷底)
3.追求安全程度(以合理價格買進優質企業股權)
上述原則源於巴菲特在投資上的啟蒙老師-葛拉漢。巴菲特並指出,就算在100年後,此一觀念仍然是投資上不變的真理。
儘管巴菲特在外在的行為上,也與一般金融操作無異,但其心態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事(企)業家。他並不將心力放在一般人關切的市場價格變化上,而是自己能影響的範圍,即如何選擇值得長期持有的事(企)業。然後在以合理價格投入後,若市場價格繼續下跌,仍會把握良機、加碼買進。在他過去的投資經驗中,有九成以上的投資皆曾有被套牢的記錄(EX:可口可樂在投入後,即被套牢三成以上)。這顯然與一般人稱之為「股神」的說法有所矛盾,因為巴菲特的非凡成就,是來自於事業投資的精神、及長期持有的決心,伴隨企業價值成長而創造出傲人的財富。股價波動並不是我們最該關注的,重要的是企業未來能不斷產生現金的能力,企業價值只要存在,資本市場最終一定會還給好企業一個貼近價值的合理價格。
|
▓是金融操作?還是事業投資?
一般人在財務操作上,大多深陷於自己無法影響的範圍中,以注意政府介入救市之政策、預測全球經濟是否衰退、油價漲跌等等事件,從中找尋機會切入,進行短線搶進殺出,這很有可能將自己推入無法控制的巨大風險深淵中。還有另一種人,則是嚴守「停損」政策,在市場價格大跌時,趕忙賣出、實現損失,然後抱著現金觀望。這類型的人,則會在日後股市大漲後,再忙著搶進殺出,於不斷重複的惡性循環中難以自拔。
無法跳脫的原因有很多,大多是受到市場消息面影響,在風聲鶴唳下動搖自己的信心,而在許多人的從眾行為下,往往造成自我毀滅。例如,當市場謠傳某企業可能倒閉,在大家紛紛賣出「避險」的風潮中,往往使企業股價大跌;而信用評等機構又可能因此調降其債信評等,銀行若決定雨天收傘,最後真有可能導致企業無力回天。
反觀事業投資的作法,在決定投資標的前,就審慎評估其事業未來展望及價值,並以合理的成本(即市場價格)持續購入,長期持有。除非日後出現,能以更低價格、獲取更高價值企業的機會,並不會因為股市不振、或景氣衰退的疑慮,而輕言賣出持股。
▓巴菲特長此以往的投資哲學
近一個月以來,巴菲特利用市場極度恐慌時刻出手,以下為其中較明確的幾筆交易:
購入日期
|
- Mar 28 Sun 2010 00:12
巴菲特雪球 三大心法致富
- Mar 28 Sun 2010 00:09
股市名人投資心法
- Mar 28 Sun 2010 00:05
選股票 = 選老闆
- Mar 28 Sun 2010 00:00
你還在找大師嗎?
- Mar 27 Sat 2010 23:56
投資女王 七天教你變有錢
- Mar 27 Sat 2010 23:52
登上投資大師寶座 巴菲特遵守的規則
- Mar 27 Sat 2010 23:27
你所不知道的巴菲特
喜愛金錢,並專注於贏得財富」,造就了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是股神、是世界第二富豪的地位。不過,他愛錢,卻不貪婪市儈;他愛投資,卻很專注自制;他已經很有錢了,卻節儉、用功研究投資標的、熱愛工作依舊。在財富之外,巴菲特更以謙和、幽默與正直的性格,贏得人們的喜愛與尊敬。
愛賺錢的巴菲特
從童年開始,巴菲特就展現出對「賺錢」的天分和熱愛,10歲就展開打工事業:買來6罐包裝的可樂,拆開來賣賺取差價;撿拾回收高爾夫球,然後到球場兜售⋯⋯。
到了15歲時,他已經靠送報賺進超過2000美元,並買了一塊40畝的農地出租給佃農。他在高中時的自我介紹詞是:「我是來自內布拉斯加的華倫‧巴菲特,在中西部擁有一塊農地。」
討厭「輸」的巴菲特
喜歡看著錢不斷增加的巴菲特,不愛輸錢,更不喜歡輸的感覺。他曾說過,一旦公開參與某件事,「就只想贏過別人」。甚至,某次和朋友6歲大的兒子下棋時,一看情勢不妙,便猛力追擊對方,直到贏了才罷手。
波克夏早期投資人之一威廉‧安格爾(William Angle)這樣描述,「華倫看起來很好相處,但是一虧損就會讓他火冒三丈,因為他喜歡贏。」
這種對「勝利」的執著,讓巴菲特特別專心於研究風險評估,絕不做冒險的投資。
簡單專注的巴菲特
投資最常見的問題往往不是資訊不足,而是小道消息太多。巴菲特過濾雜訊的方法,就是專心。「不要去想市場在做什麼,只要想你知道的企業,專心在這家企業上,」他每次只選一種行業,培養相關專業知識,建立起自己的「能力圈」,唯有徹底了解一家公司的優缺點,才會做出買或不買的決定。
這也是巴菲特終生不願搬到世界金融中心紐約的原因。「在這裡可以思考,對市場的看法更透徹;你不會聽到許多傳言,只要做著專心看桌子前面的股票;你可以想很多事。」
有紀律的巴菲特
建立能力圈並非一日之功,需要長期的用功和紀律。巴菲特每天早上8點半上班,下午5點半下班。一進辦公室,他會先打開電視,以靜音模式播放CNBC財經台,接著閱讀十數本各領域期刊和股票與債券通訊,廣泛涉獵市場情報。下午則看波克夏‧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)旗下事業送來的各種月報、周報、日報,掌握各種業績變化。有空時,再看數百家他有興趣、但尚未購買公司的財報,以備不時之需。
日積月累之下,巴菲特甚至比投資標的公司內部人員更了解其企業本身,分辨哪些好公司的價值可能被低估,哪些又只是一時炒作,精準掌握市場變化,因而總能買進中意的目標。
自信堅持的巴菲特
謹守能力圈範圍,「不買自己不了解的股票」,是巴菲特堅定不移的原則。2000年科技股狂飆時,他便以無法評估這些公司為由,完全沒有進行相關投資,不但引發各界質疑,導致波克夏股價大跌,連知名金融雜誌《霸榮周刊》(Barron's)都以「華倫,你怎麼了?」(What's wrong, Warren?)做為封面故事,批判他過於保守,甚至已經過時。
但巴菲特對於這些雜音完全不予理會,等到科技泡沫破裂,大家才發現完全沒有遭受損失的巴菲特是多麼睿智與有勇氣。只投資自己所知道的,帶領巴菲特避開群眾的盲從,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判斷。
誠信正直的巴菲特
「誠信正直」是巴菲特畢生的行為準則,他也以此做為公司經營和用人的最高準則。「雇用員工要看3種特質:正直、聰明與活力。如果沒有第一種特質,其他兩種將會害慘你。」
1991年,波克夏旗下所羅門兄弟(Salomon Brothers)的交易員,違法冒用客戶名字投標美國國債,釀成重大醜聞,引發外界嚴重質疑該公司誠信,瀕臨破產。巴菲特臨危授命接下董事長,寫了一封公開信,要求將各種違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都上報給他,甚至為此留下自家電話。歷經10個月的整頓,巴菲特最終成功挽救了這家公司。
儉樸無華的巴菲特
巴菲特什麼都買得起,生活卻很儉樸。40年來都穿同款白襯衫、辦公室40年不換,開的車很普通,住的也是幾十年前買的普通房子,連《華盛頓郵報》(Washington Post)董事長夫人造訪巴菲特家,也忍不住打趣說:「你只住得起這樣的房子嗎?」裡面唯一的「豪華」家具,是幾台四、五十吋銀幕的大電視。
出門時,巴菲特自己開車、自己提行李。女兒蘇珊(Susan Buffett)如此形容父親,「金錢只是他勝利的成績,他很少花什麼錢,車子與衣服都是用到破舊才換新的。」
討人喜歡的巴菲特
從小開始,巴菲特便很渴望博得他人好感,但青少年時卻曾為此困擾不已,甚至為了引人注意而到處惡作劇。後來,他接觸到人際關係大師卡內基(Dale Carnegie)的著作《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》(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),書中第一頁的一句話「假如你想採集蜂蜜,就不要踢翻蜂窩」讓他深受感動,並努力實踐,逐漸讓自己成為可親的人。
「要得到愛,唯一的方法是討人喜歡。⋯⋯你給出去的愛愈多,得到的愛愈多,」巴菲特將這個過程形容為雪球:「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,它一定會滾下去。⋯⋯我的意思不只是指錢滾錢,也是指你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你所結交的朋友。⋯⋯你必須讓雪花願意黏在你身上。⋯⋯你必須是那團濕雪,你最好邊走邊加上更多的雪,因為你不會再回到山頂,生命就是這樣運作。」
幽默風趣的巴菲特
與巴菲特共事過的人一致認為,他「樂天得無可救藥,對人總是表示支持的態度,從不發怒。」巴菲特不僅會用許多笑話來闡述自己的想法或道理,讓人一聽就能心領神會,更非常懂得開自己玩笑,讓尷尬的現場變成開懷的場合。
1993年有記者問到巴菲特希望後人如何追念他時說:「這個嘛!我希望牧師說:『我的天,他真老』。」
1996年股東會上,有人問巴菲特如果被卡車撞到,該怎麼辦?他回答:「我通常會說,我為卡車感到遺憾。」
對夥伴忠誠的巴菲特
巴菲特非常重視夥伴關係,對於合作愉快的夥伴,不僅給予最大的信任與授權,也不會因為短期的業績變化而加以責難,更不會輕易背棄或離開他們。波克夏沒有退休年齡限制,所屬各公司執行長的平均服務年資為23年,不曾有人離職轉任,而且除了一人為空降主管外,其餘全是內部晉升。
「如果你的經營模式就是一再將你所喜歡、欽佩、覺得有趣的同事拋棄,只是為了追求更高一點的數字,那麼成為有錢人又有什麼意義?我們喜歡更多錢,但不會為了錢而放棄一切,」巴菲特說。
惜福感恩的巴菲特
對於自己的成就,巴菲特向來歸因於社會體系給予他優厚的支持與回饋。「我的錢很多,代表我必須向社會做出許多回饋,」所以巴菲特不只會賺錢,也是非常慷慨的贈與者,除了為家人成立5個基金會,讓子女從事各自的慈善事業外,2006年更宣布將資產的85%(總值370億美元的股票)分20年捐給5家基金會,成為美國史上最鉅額的慈善捐款。
- Mar 27 Sat 2010 23:19
股神、首富與管理大師
談到華倫‧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,除了股神、世界第二富豪,以及眾人競標與他共進午餐的老先生,你還知道多少?
認識巴菲特的第一個關鍵字,是波克夏‧海瑟威(Berkshire Hathaway)。40多年前,它原本只是巴菲特投資的一家小紡織廠。多年來,巴菲特透過它進行各種購併及投資,最後成為一家旗下擁有77家企業、員工數近30萬名的巨型控股公司。
波克夏不只是巴菲特的投資總部,更是他的管理實驗場。巴菲特曾在1980年代末,刊登一則廣告,宣告波克夏的5項購併條件:
1.規模夠大(公司稅後盈餘至少1000萬美元);
2.有夠高的股東權益報酬率(ROE),低負債、甚至零負債;
3.良好的管理團隊(我們不提供管理人員);
4.單純的企業(若涉及太多科技,則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範圍);
5.出價(若價格不明,我們不會浪費自己或賣主的時間討論)。
從這裡可以看出,巴菲特只重視兩件事:「管理金錢」和「領導人才」。
股神巴菲特:充滿熱情、堅持原則與紀律
巴菲特從小就對理財有天分。5歲開始賣可口可樂、11歲開始投資股票;求學時申請哈佛商學院(Harvard Business School)被拒絕,轉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(Columbia Business School),跟隨投資大師班傑明‧葛蘭姆(Benjamin Graham)學財務投資。
30歲左右,就因為幫眾親友管理資金,而成為百萬富翁。
因為會管錢,所以更善用錢。富豪巴菲特在生活上異常節省,他不買豪宅、名車,衣服、鞋子都是穿破了才換;甚至連最愛喝的可口可樂,都為了求便宜而以「箱」為購買單位。
同樣的風格,也反映在巴菲特保守的經營策略上。巴菲特的高度紀律和冷靜的性格,是一般人學不來的天賦,也使他不會因為短期的股價波動而心慌或激動,做出錯誤的投資判斷。
他勤讀企業財報,慎選投資標的,只信自己的知識經驗,不聽小道消息;他不投資複雜的產業、用低廉價格長期投資優秀企業,以避免投資風險、降低經營成本。
說巴菲特節儉,還不如說他腦海裡永遠不停地在計算「投資報酬率」——希望讓每一分錢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,並回饋給股東。
合夥事業負責人出身的巴菲特,時時把股東放在第一位。當他評估企業績效時,看的並非每股盈餘(EPS),而是股東權益報酬率(ROE)。他堅信,企業若無法將股東的資金做有效的運用,就應該將現金還給股東,讓他們尋找更好的投資機會。而波克夏年年打敗大盤的績效表現,正是巴菲特忠於股東託付的最佳證明。
CEO巴菲特:找對人,就放手授權
波克夏旗下有77家公司,各個都是所處產業的領導者,也是波克夏優異績效的背後推手。但這些一流企業的執行長及專業經理人,卻共同服膺於一個領導者:巴菲特。
巴菲特處理人事議題分外細膩。前述購併原則中說得很清楚:波克夏不提供管理人才,被購併公司必須「自備」優秀人員。這意味著,經營團隊的能力與操守,是巴菲特決定投資的關鍵之一。而一旦決定買入一家公司,巴菲特則會絕對信任原本的經營團隊,不會安插「國王的人馬」;他也相當授權,不會動輒要求執行長們到總部報告績效。
對照來看,許多企業購併新事業後的第一個的舉動,就是立刻更換管理階層以「宣示主權」,巴菲特的放手(hands off)與尊重,更顯示出他的睿智與氣度。他這麼做的道理很簡單:當初正是這一群經理人創造了高績效的企業,才吸引波克夏投資,所以何不讓這一群好人才,繼續為公司創造高績效呢?
「尊重經營者」的好名聲,使得巴菲特在購併談判時,往往握有較高的勝算:在競爭對手願意出兩倍價錢的情況下,許多經營者仍願意將苦心創立的公司,以低價賣給波克夏。
領導者巴菲特:誠實、幽默、讚美每個人
如今世人眼中的巴菲特,是廣受經理人愛戴的領導者。然而,青年巴菲特卻是不善交際,一緊張就跟對方大談股票經的「投資宅男」。為了克服這個障礙,他特地去上卡內基課程(Carnegie),學習溝通表達技巧。
卡內基強調的「名字是最悅耳的聲音」「以讚美取代批評」「坦白認錯」「避免爭執」等30項原則,不僅協助巴菲特克服了公開演講的挑戰,更被他日後在團隊領導上,運用得淋漓盡致。
無論是股東會或公司年報,巴菲特總會把握每一個機會,連名帶姓地讚美旗下的經理人;他用幽默感和感激,數度化解股東會上的衝突;一旦發現自己犯錯,他也立刻放下「股神」的身段,公開向股東道歉。在巴菲特溫暖的領導下,波克夏就像是個大家庭:被購併的企業執行長們,除了退休外,沒有任何人離職或跳槽競爭對手。
《經理人》編輯團隊在閱讀近30本關於巴菲特的中英文著作後,驀然發覺:巴菲特在投資上的成功,來自於他在管理上的通透;原來在「股神」和「首富」的表象之下,巴菲特也堪稱實至名歸的「管理大師」。
- Mar 27 Sat 2010 23:05
月入百萬 業務員不想被「僱用」
- Mar 27 Sat 2010 19:58
我最喜歡的廣告之一 (最喜歡女主角長澤雅美和夏天的感覺)
- Mar 27 Sat 2010 18:58
史上最酷既魔術,你都做到!